人民热评:放生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

近日,有人在广东清远市清城区迎咀水库区域放生大量猫,不少猫被惊吓后攀爬到树上,有的因受惊后跳入水库而溺水。对此,清城区龙塘镇政府发布通报称,“生态环境部门对周边水体进行取样检测,主要水质指标均达标;动物卫生防疫部门对周边环境进行清理消杀。”
从当地政府发布的通报内容看,放生猫一事属实,且事发地是重要水源涵养区。当地称,将联合相关部门持续开展环境监测、现场消杀和事件调查,涉及违法的将依法处理,同时防止类似情况再次发生。除了安排工作人员定期巡查,以及持续开展环境监测,还需深入调查,依法依规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,以形成震慑效应。
此次放生事件也给水源地保护提出了严峻课题。放生对水源地的伤害也不容忽视。此前就有报道称,迎咀水库水源保护区曾“惊现大量病死猫,系有人放生”“工作人员检查发现,许多猫都携带猫瘟病毒。如果下雨,不少携带病毒的猫尸体会被冲到水库,造成污染。”由此更需追问,如何防止此类行为发生?
水污染防治法第六十五条明确规定:“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从事网箱养殖、旅游、游泳、垂钓或者其他可能污染饮用水水体的活动。”防治水资源污染、水源地污染,必须因地制宜,与时俱进。水源地面对的风险,除了各种放生活动的“非典型”伤害,还可能包括随着郊野活动普及,水源地周边旅游、露营带来的生活垃圾和人类活动干扰。此外,气候变化导致的水文条件改变,也会影响水源自净能力;城市扩张使部分水源地周边出现非规划建设,增加污染可能。诸如此类问题,都需要有针对地解决。
水源地保护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,需要政府、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共同参与,不能仅停留在事后补救,而需建立预见性的防控机制。比如,完善水源地保护法规,明确禁止不当放生等行为;加强水源地周边监控和巡查,提前发现潜在威胁;加大宣传教育,让更多人理解“善心”可能造成的生态危害。
迎咀水库因放生而激起的波浪终将平静,但留给我们的思考仍在“波动”。如何提高生态素养,确保善意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?如何在前行的脚步中,守护好生命之源?这些问题,需要全社会一起回答,并给出有行动力的解决方案。 

相关产品

评论